“佛缘之路”重走“玄奘之路”,玄奘精神在延续

小佛 发布时间:2016/08/04 阅读:3383


2016年7月21日上午,完成少林寺一期活动的“佛缘之路·朝圣祈福万里行”车队赶赴陕西西安,拜访千年名刹慈恩寺。而和慈恩寺有关的大师非玄奘莫属,所以,稍微拐一下弯,去玄奘故里就成了义团队的共识。虽然暴雨刚过,但七月的中原大地还是以特有的炙热,在偃师市缑氏镇陈河村迎接着我们。

 

玄奘是唐朝举世闻名的佛学家、旅行家和翻译家,是中外文化交流杰出使者,这一点恐怕没有人提出异议。他的精神和成就早已超越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是中国人民的骄傲,更是义团队的导师。

 

1400年前,也就是公元600年,隋文帝开皇二十年,玄奘法师就出生在这块景色秀美的土地上。现在,屹立在义团队面前的这座玄奘故居纪念馆,北依白云岭,南望伏牛山,依照故居遗址原有的地势层层北上,给人一种大气但不俗气、巍峨但不堂皇的感觉。

 

站在玄奘大师故居的门前,汉白玉作材料而建成的精美石刻建筑已经不能吸引我的注意,虽然这种叫"乌头门"的建筑是儒学世家不同凡响的标志;我注意的是“玄奘故居”这几个熟悉的大字和两旁门柱挂木刻楹联:“千秋独步佛教慧日,万里投荒中华脊梁”。果然,这四个字和对联均出自我的老乡、国学大师季羡林之手。记得2000年左右,我们作协一行人去季羡林故居采访,我就对季老的书法作品观摩了很久。所以,当熟悉的字体出现在眼前,不能不想起在佛学研究上造诣极深的季老。

 

走进大门,迎壁上有四个被藤蔓植物半遮半掩的"六尘六识"四个大字。因缘偶遇的南少林方丈说,它是一个佛学用语,意思是指佛学造诣达到的最高境界“六根清静”的意思。


不过,方丈很谦虚,说自己是学禅宗的,所以,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也只能解释这么多。

就在大家思索这四个字背后的含义时,导游把我们引到一口水井旁。这口被称为“慧泉”陈家古井,为北齐年间玄奘的祖父陈康所开。井深25米,水质清澈碧透,甘甜宜人,有人说此水可使人聪明,玄奘就是饮用此水而成世界名人。


有如此简单的增慧方法,岂能不用?于是,井水摇上来,义团队成员每人一杯,果然清爽宜人;再加上旁边两棵大树遮阴,顿觉清凉无比。这两棵奇树中,有一棵具有千载树龄的皂角树,需两个大汉方能合抱,俗称“望子树”,又叫“慈悲树”。


一棵槐树,在皂角树的怀抱里长成大木,这冥冥中的因缘岂是几个传说就能说清的?

 

绕过丛丛翠竹,东西厢房出现在眼前。两座雅致的展厅,就是一部“玄奘传”,展示着玄奘家族的“世代书香”及玄奘一生孜孜不倦、献身佛教的精神。


玄奘原名陈袆,十三岁出家和称法名玄奘。玄:深奥,奘:宏大。是一个很有气魄的法名。玄奘的先祖都精通儒家经典,到他的父母,又都喜爱佛学,这个家庭研读佛经的氛围对玄奘走向佛门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公元604年,隋文帝仁寿四年,年方五岁的玄奘经受了童年岁月第一次重大打击,就是母亲宋氏病故。第二年,玄奘的父亲一来不满隋炀帝的无道,二来中年丧妻,家有幼子,就辞去官职,回到缑氏故里隐居,他“早通经术”,辞官之后,很注重对少于的培养教育。因此,少年时期,玄奘就对以汉语为载体的儒家文化有很好的修养,为日后准确的翻译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玄奘的父母信佛,对玄奘的皈依三宝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从童年就播下了种子。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玄奘童年岁月经受了第二次重大打击,正直的父亲去世了。这年玄奘十岁,在儒学和佛学的学习中,已明显地热衷佛学。加上二哥陈素早已出家洛阳净土寺,法名长捷,在佛门有一定地位。玄奘也就跟随二哥前往东都洛阳净土寺,成了一个少年行者(也称"童行"),开始学习佛教经典。公元612年,隋炀帝大业八年,十三岁的玄奘正式剃度出家。

 

不过,出家后的玄奘并没有在寺院里静修,而是被战争的旋风丢到远离故土的长安,住进空慧寺,跟随高僧道基学习佛经。后来的故事大家大多都知道了:玄奘为了求取佛经,不惜偷越国境,在公元627年,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混在逃荒的人群之中,开始了他西天取经的壮举。


在展厅里,我们看到了玄奘取经归来的宝贵文物——石刻莲花底座,上面原来供奉有释迦牟尼佛像,虽经千攫风雨,仍然清晰可见“大唐龙朔三年”等字样。龙朔是唐高宗李治的年号,龙朔二年即公元662年,这时玄奘已是年逾花甲的老人了。

 

所有这些都在故居纪念馆最高的建筑“慈恩堂”中得以体现。


乘危远迈十七载,独行五万里,求大乘贝叶真经,名震五竺,巍巍法门领袖,仗策孤征超百国,译经逾千卷,创法相唯识正教,范垂三界,佼佼民族脊梁。


慈恩堂正面朱漆门柱上的这副楹联,从多角度全方位评价了法师的辉煌功绩和璀璨人生。


取经归来的大师并没有躺在荣誉的软床上享福,而是在主持“大慈恩寺”后,修建大雁塔,建立译经院,全身心投人弘扬佛教文化。译经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工程,所以,在弘扬佛法中成绩斐然的两位高徒,就永远陪在了玄奘大师身边——左为高足弟子窥基,他是玄奘佛学思想发展的主要助手,确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的法相宗(亦称慈思宗、唯识宗)。玄奘右侧为新罗籍(朝鲜)高僧园测,生于613年,比玄奘小13岁,十五岁就人唐朝敬习佛业,玄奘归国后,虚心向玄奘请教,甘愿为徒,弘扬佛法,对朝鲜的古代佛学影响极大。

 

其实,纵观玄奘大师的一生,八个字就能概括:“读经、取经、译经、建宗”。玄奘大师的最大贡献就是翻译佛经。从公元645年回国至664年圆寂,20年中共翻译佛学经典74部,1335卷。每卷1万字左右,共计1335万字,占整个唐代译经总数量的一半以上。除此之外,玄奘大师还撰写了十二卷《大唐西域记》。玄奘在翻译事业上的成就不仅表现在数量上的优势,更突出的表现在质量的上乘。他开辟了佛经翻译史上完全由中国学者主持的新时期,他虽然主持译经院,实际上主要是他一人在翻译。由于青少年时期精通儒学汉语,在印度学习又精通梵文,因而翻译起来得心应手,“意思独断,出语成章,词人随写,即可披玩”,水平之高,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玄奘有四张面孔。第一张面孔是世界上著名的佛学家;第二张面孔是伟大的旅行家;第三张面孔是伟大的翻译家;第四张面孔是世界上第一个开辟人文学科的专家。这四张面孔都由一个人来展示,在世界上绝无仅有。”日本宗教学家山折哲雄的这段话,完全可以作为这篇小文的结语。至于鲁迅先生尊其为“中国脊梁”,则使我们对玄奘大师的印象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更坚定了义团队重走“玄奘之路”的决心。

 

隋大业八年(612年),十三岁的陈袆从这里走出,从此舍身求法,虽九死一生仍奋斗不息,创造了千古不朽功业。玄奘大师的这种有理想、敢行动、重坚持及爱国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千四百年后的义团队。今天,义团队就在玄奘故里出发,重走“玄奘之路”,弘扬玄奘精神,让史无前例的“佛缘之路·朝圣祈福万里行”活动走得更圆满。



关于我们

佛宝国宝

  • 千德抒写

    每一尊佛像都是佛陀示现人间的化身,释迦佛应化事迹图游历期间,拜谒了三百六十五处人间道场,同时也被诸多师父顶礼膜拜着。师父们用挥毫泼墨的方式直抒胸臆,以一千三百余幅赞叹佛陀的字画,礼敬着

  • 通关宝碟

    践行玄奘之路,再创历史经典

佛缘视界